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盖亚学院(ID:thinkwithgiaa),作者孟庆丰,原题:《HR领域奇妙的“1-2-7”现象。你知道多少?”,头图来自:视觉中国人们谈论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一个奇妙的数字阵列。这是由1-2-7三个数字组成的独特的比例现象,有人称之为“定律”。其中,“人”的划分形成的比例往往是2:7:1;“物”的划分形成的比例往往是7:2:1。显然,无论是2:7:1还是7:2:1,
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盖亚学院(ID:thinkwithgiaa),作者孟庆丰,原题:《HR领域奇妙的“1-2-7”现象。你知道多少?”,头图来自:视觉中国
人们谈论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一个奇妙的数字阵列。这是由1-2-7三个数字组成的独特的比例现象,有人称之为“定律”。
其中,“人”的划分形成的比例往往是2:7:1;“物”的划分形成的比例往往是7:2:1。
显然,无论是2:7:1还是7:2:1,分配原则背后都有看不见的力量。我们经常把它与80/20法则和正态分布密切相关。对大家影响比较深刻的是“GE活力曲线”(又称“末位淘汰法则”、“10%淘汰率法则”)。
通用电气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·韦尔奇将员工划分为“明星员工”,占全体员工的20%左右,对这些员工采取“加薪、增心、增信”的正向激励;“动态员工”,约占70%,要求他们上进,上进,再上进;剩下的10%是“落后员工”,意思是裁员、裁员、再裁员。GE就是把每年评价最差的10%员工辞退,让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活力,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增长。
“2.7.1”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,深入到了HR管理的很多场景。
首先,关于人的“2:7:1”:关键的少数
企业里的人有自己的三六九等,是指基于个人能力和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贡献。参照活力曲线对A、B和C员工的分类通常定义如下:
-
A类:是高绩效、高认可度的明星员工。他们热情、负责、开明、有远见。他们不仅充满活力,而且有能力带动身边的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。a级员工必须在团队的前20%。
-
B类:团队的中层成员,表现、能力、价值认同都不突出,基本能胜任工作,这类人占团队的70%。
-
C类:团队中绩效低、认可度低的员工,会占到团队的10%。作为管理者,不能在C类员工身上浪费时间。
“2.7.1”源于绩效管理领域的考核结果分发场景,也广泛应用于绩效管理领域。
自从GE提出“2:7:1”活力分布曲线以来,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模仿甚至直接复制其绩效考核结果的比例结构。以阿里为代表的复制器今天还在用。其他公司也在这个比例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化的延伸和场变。
在绩效访谈的沟通场景中,有人对被访谈者做出了这样的“2:7:1”的策略回应和差异化对待。
对于前20%的人,要下大力气去沟通,尤其要注意双方非正式沟通的频率。对于这部分人,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他们,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业绩,然后提拔他们,培养他们成为接班人。所以管理者80%的时间和精力都要给这些优秀的学生。
对于中间部分70%的人,采用正式沟通仪式设计来解决。解决与这个群体沟通时间的办法是加强正式沟通仪式的设计,充分利用20%的时间。大群体的正式沟通一定要做得妥当,比如开会,誓师大会,甚至内部报刊。
对于最后10%的人,要么降职,要么直接淘汰。一定要在这里少花时间,做好筛选淘汰工作。因为绩效低、认可度低的人会进入这个岗位,他们不适合团队的发展。
相比之下,公司对培训师的选择和资源配置是完全一样的。
优先考虑并重点培养和使用团队中20%的A类员工;限制70%的B类使用培训资源;10%的C类落后者被抛弃。
此外,在岗位匹配中,还有岗位价值对应人才层次所形成的组织职位(角色),以此来判断岗位的“含金量”。
其中,约20%的关键岗位匹配公司内的核心人才(优秀人才几乎占20%),要求人才至少能胜任工作,岗位薪酬更具竞争力。中间70%左右的岗位对应公司大部分员工;边际仓位占10%左右。中端和边缘岗位要求通常是员工基本胜任,岗位薪酬竞争力一般。
我们是薪酬体系设计在工作中,尤其是在横向战略设置上,往往呈现出鲜明的“2:7:1”特征。如实施领先薪酬战略一般员工占所有团队成员的20%。后续薪酬策略能占到70%左右,而滞后薪酬战略10%左右。尤其是那些利润水平一般的企业,后续薪酬策略可以定在10%左右,滞后薪酬策略可以定在70%左右。
招聘中也存在“2:7:1”的现象。根据招聘工作的实践总结,你招聘的10个人中,有2个左右是能胜任该岗位并能稳定工作的;基本能胜任的有7个人左右,公司只能凑合。同时,这类人摇摆不定,喜欢跳槽;至少有一个人被忽略了,成了钓鱼的典范。
此外,据统计,离职的“毕业生”中,约有20%仍能与旧雇主互动;约70%的“校友”会在一拍之后形同陌路;几乎10%的“优化”者会和前雇主分手,甚至反目成仇。
二、关于事物的“7:2:1”:关键多数
在人力资源管理场景中,事物的“7:2:1”分配比例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。
第一个领域大家都很熟悉。" 7-2-1模型",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或干部培训场景。有人称之为3E模式,被世界知名企业广泛采用,并被实践所验证。
第一个e是暴露动手实践。(主要经验)。70%的能力来自工作实践,企业分配员工特定角色进行真枪实弹的实践。重在“实践”,靠自己动手实践。
第二个e是经验交流经验(人际关系)。20%的能力是通过经验交流(即与同事和上级的交流)获得的。通过别人的反馈来学习,或者模仿别人,或者跟随别人,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。强调的是“开明人士”,也有人给予辅导反馈。
第三个e是教育学习理论。(思维训练)。10%的能力来自课堂训练。课堂教学和阅读是最常用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式,重在“理论升华”,提高思维、视野和格局。
第二个领域是从营销战略领域迁移过来的。3N模型(现在-下一个-新的).
它强调业务发展的权重和先后顺序,可以用来区分HR业务工作的轻重缓急,合理分配成比例的时间、精力和资源。这些年来,HR管理职能就是一个大筐,什么都装在里面,东西很多,HR自己也经常迷失方向。有限的人力资源管理权力和资源被无序的工作任务分散了。
现在:HR工作中的主业(当前主要任务)占70%。基于战略落地和组织能力提升的基础工作,如人才招聘与配置、绩效管理闭环推进、薪酬激励及时兑现、员工能力提升等,目前并不是一个时髦的工具或话题。
接下来:下一个在HR工作中具有成长性和全局性的关键业务(推动组织变革的挑战性或关键任务)占20%。结合企业的战略导向和目标定向·人力资源部定位布局如后备干部培养、人才开发、岗位资格标准制度设计、组织文化建设等。在这里,我要确定相关任务是公司真正需要的,而不是随意的行动(成功与否无所谓)。
新:HR工作中的新兴业务(未来三年与战略发展密切相关的潜在任务),占比10%。如果说“现在”和“下一个”分别是“吃在碗里”和“看着锅里”,那么这个新就是“想在田里”。结合公司未来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战略,从人力资源管理或组织发展的角度,提前预设或适应,避免未来完全“填鸭式”的佛脚,仓促应对的结果往往是贻误时机。
注意到很多HR公司都在抢着上架“人力效率提升”,认为可以产生部门“绩效”。不知道自己企业的基本人员配备都还没做好,更别说自己企业的中小规模了。这不是典型的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”吗?
三,4P人力资源框架和“1-2-7”阵列
2018年,我在《人力资源》中提出了4P的框架概念,旨在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组合的几个基本要素,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战术内容,设计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。
什么是4P人力资源部?
所谓人力资源4P是指四个要素:人、薪酬、职位和权力。
人力资源4P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理论,而是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、分析内部人力资源状况和制定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的通用框架。
结合这个4P框架,我们来看看HR领域的“1-2-7”阵列现象。
“2:7:1”的人的分布比例是组织中人力/人的等级分类的必然反映,因为群体中人的各方面都存在差异,各方面的分布整体上是不平衡的。
这样一来,组织中的员工必然分为优等和劣等,相应的差异也体现在薪酬和职位上,同样是“2:7:1”的分配。
葛口中的“明星员工”,华为口中的“奋斗者”,网飞口中的“成年人”,都在“2:7:1”的阵列中重视并凸显“20%”这个群体。很明显,他们都极其聪明,都得到了相应的回报。而绩效考核结果在企业中“强制分配”的操作,只有通过这种“2:7:1”阵列的有形外化和不断强化,才为我们所知。
有句话叫“345”人类效率提升了,你一定很熟悉。意思是“三个人,把钱给四个人,干五个人的活”。仔细研究,勉强符合“345”人效的,是“2:7:1”阵列中的“20%”优秀员工。对于其他“70%”和“10%”群体来说,这是理所当然的,根本不可能做到,具有极大的误导性、迷惑性和欺骗性。
事物“7:2:1”的分配比例,是组织中鼓励/授权“善于事物”、按“轻重缓急”处理事务的自然体现。因为人只有与外界环境和场景中的具体任务有很强的联系,加强互动,注入能量,才能迎接挑战,克服困难,解决问题。
HR工作看起来很简单。如果做不到,往往会事倍功半。
总的来说,人力资源管理中的“1-2-7”阵列现象给我的启发是什么?
至少,企业要正确使用有限的资源。对人来说,“好钢要用在刀刃上”,关注关键少数,发挥关键多数。不要随意撒胡椒面或雨露,用力均匀,否则浪费资源,成本失控。
最后,在你看来,还有哪些人力资源场景符合“1-2-7”的模式?
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盖亚学院(ID:thinkwithgiaa),作者孟庆丰。
此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立场。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请联系hezuo@huxiu.com获得授权。
正在改变和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嗅这个应用。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FX951741939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xzy666.com/15395.html